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

老闆娘蓉城在哪裡呀? 老闆娘你不是大陸人呀? ----回鍋肉與蒜泥白肉

24節氣到了 " 雨水"
過完年後,春天天氣一直下雨下雨
身為老闆觀察到大家都懶洋洋的
連從店門口走路都拖著拖著,
的確!天氣陰雨潮濕
使人不太打得起精神
也因為潮濕,想點油炸物的客人比較多

作為老闆,我當然是樂見多點餐生意好
但作為廚師,良心還是說一句
"不可以天天吃油炸的"

畢竟[食神]電影有教我們
唐牛要求給小朋友吃
薯條炸得要多乾有多乾/冰塊要多大有多大/椅子要多小有多小
唐牛的下場就是變成狗, 
啊!錯了! 是阿叔變成狗了

給大家提點精神
吃一點辣味的東西
辣椒的確去除濕氣,但多也上火
店裡有 "蓉派川西回鍋肉"以及 "蓉派川西蒜泥大肉"

客人就問啦!
 [老闆你是哪一省過來的ㄚ?你是甚麼時候嫁過來的呀?]
 [怎麼可能是台灣第三代!! 你講句台語來聽聽]

這個問題我從剛剛畢業初入職場工作時,
去市場買鳳梨時就有人問,去五金行買鐵絲老闆也問,

20年來就一直有人問
我都不好意思回答了! 
我真的口音這麼像對岸大陸的本地人嗎?
是! 我不僅口音像,模仿大媽罵人更像
給大家介紹"戲精牡丹"
提振精神好好上班





來說說這位"戲精牡丹"
是四川音樂學院的正統話劇本科生
父母是山西太原人,因響應80年代大陸開發西部計畫
全家移民到成都在成都生活長大



成都, 別名(蓉城)
四川靠西邊, 吃的辣沒有川東重慶,
碼頭江湖菜那麼鮮辣生猛
成都的辣比較柔和,也因為潮濕
用的香料/大料/花椒
跟大航海時代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的辣椒
調和的最為搭配

台菜中最有名的蒜泥白肉,跟成都的蒜泥大肉
有異曲同工之妙,但多了一點生肉醃過的香料味
這樣的口味很容易融進了咱們台灣的口味
八年抗戰當時也非常容易地融進,
避難到大後方來自各省的人們家庭中
就成了各地人們最愛的一到家常菜


蒜泥大肉

回鍋肉有四川郫縣的豆瓣醬最為上乘,
又鮮醬色又黑但它是蠶豆做的,
台灣人100個新生兒就有3個G6PT基因缺乏的遺傳
(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遺傳疾病健康諮詢)

我生為台灣人儘量不敢用此蠶豆製品
連超好吃的XO海皇醬都得替換掉
咱們台灣人多有此基因缺陷, 吃了不至於立刻致命
不適是一定會造成的
自己知道喔連樟腦丸也避開點喔!!!


但我在大陸吃過的,實在好吃,
炒回鍋肉時又容易上色
只好儘量模仿,還原當時在上海新華醫院對面的"蜀城巷子"老四川菜吃到的味道囉!

對囉!成都人也叫它"敖鍋肉"







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

立春了-----我應該就是吃了餅後想當老闆娘的


長白山上的好兒郎~




家裡父母都是南方人
我卻愛吃北方麵食
八成上輩子是長江以北的北方人投胎的
看完馮小剛的1942 電影, 
因為大飢荒餓死了兩百多萬人看完難受萬分, 
想到說不定自己上輩子也可能是飢荒餓死的河南災民,
又說不定閻王爺當時看我可憐, 想說這姑娘生前還頂善良的
乾脆給她投胎到一個溫暖一點的地方, 一輩子吃飽餓不死.
這不就---生到台灣, 當了廚師
雖非富貴至少家境小康, 爹疼媽疼從來沒餓到過我

一直以為, 一到春天
萬物生長, 一定沒有動物或人餓死的
直到我讀了劉震雲的1942原著(溫故 一九四二) / 陳忠實的白鹿原/ 賈平凹的秦腔--, 
原來真實的農業社會春天是最青黃不接, 
冬存糧剛剛吃完, 連野菜春芽沒長出來, 
要是前一年的秋糧不豐盛
打春天冰雪一化開, 指不定哪家就得賣兒賣女. 
甚至刮榆樹皮來吃, 因為榆樹皮一泡水就發黏, 黏糊糊就騙自己是吃了一碗薄粥熬的糨糊



瑞金醫院女醫師  青簡  攝影作品

立春立春---北方社會就發展出咬春的習俗, 要吃春餅
山東還有吃蘿蔔的習俗
我就吃過濰坊的蘿蔔, 真正青色的皮, 裡面青色的肉, 

吃起來的確有點甜甜的味道, 怪不得人家說煙臺蘋果萊陽梨,不如濰坊蘿蔔皮

吃春餅就要配點糖醋蘿蔔, 若咱們台灣能進口, 
一定買來給大夥嚐嚐
春餅有點像我們台灣吃的鴨餅, 不是潤餅
是燙麵做的小荷葉餅一打開包著菜吃, 
配菜就多了, 盤盤碟碟放的一大桌,
有炒的各色豆芽, 春天發芽的芽菜
有酸甜口的蘿蔔絲/或土豆絲/
炒雞蛋/ 鹹醬的雞絲 或京醬肉絲
淡口的黃瓜絲/蔥白
大蔥肉絲捲著餅
再一起配著甜麵醬
既飽足又吃了各種蔬菜
這時候再說沒有體力幹活, 真是說不過去
春餅與菜捲

我記得田原的小說"松花江畔"
就是中視連續劇"長白山上"的原著小說,
裡面有一段寫到, 天冷的齊齊哈爾
大車店的老闆們趕完一趟車, 送完貨
都齊聚到鎮上的--老趙頭煎餅店, 每人一大碗凍豆腐燉大白菜
燉的每個拳頭大的豆腐蜂窩孔洞間都充滿湯汁
每人再要一大籃剛剛攤好的煎餅
配上大蔥加上甜麵醬
即使東北再冷, 移民去闖關東的山東老鄉
在包著菜的捲餅裡, 還是能感到故鄉的溫暖


直到2006有一次真正到了東北的哈爾濱出差交貨
冬天過去一半, 春天才剛剛開始, 
雪停不下了, 冰還沒化開
冷風夾著我們外地人的大衣一起隨著我們拉開人家煎餅店的拉門
店裡東北話話喊著 [ 老鄉~ 快掩門 ]
煎餅店的食物跟氣味
瞬間, 把場景帶回了松花江畔的小說情節中, 
大妮與拴柱/ 王二虎與小白蛇/ 大青龍與四至兒
活脫就像現實店裡的各個人們

也或許上輩子我並不是餓死的饑荒災民投胎的,
我上輩子可能就是小白蛇, 
是土匪窩裡的冷豔二當家, 
是整治了吃裡扒外的四至兒的冷面閻王
是槍殺了日本鬼子與漢奸的女英雄
後來受了槍傷
從了良, 跟了王二虎隱姓埋名過著踏實日子, 
兩口開了一家煎餅店, 穩穩當當的過完一生.

嗯~ 寫到這, 我該去和麵了!!!












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

上海八寶飯 vs 西安甑糕-----客倌, 儂今朝想吃哪一道?

豆沙 與 棗泥
兩種分開好吃, 但是發現一種新吃法, 吃吃豆沙再吃吃棗泥
你會覺得兩種都好吃, 

兩種分別做成鬆糕就是------紅豆鬆糕  跟  赤金(金桔)棗泥鬆糕
兩種分別做成月餅就是------紅豆雙黃月餅  跟   棗泥核桃月餅

紅豆 跟棗泥分別放在糯米蒸的糕點中, 
就可以做成好吃的 上海八寶飯 跟 西安甑糕 
看倌你仔細看看, 兩種南北不同的點心
做法跟外觀口感
還頂相似的, 以後我們一一提起
就跟比較文學似的


感謝孫儷的影視劇的《那年花開月正圓》  來自百度文章
不好意思! 第一次聽到, 聽成(那年饅頭發不圓)













讓我們認識了這麼好吃的甑糕 
一層大棗鋪底/一層紅芸豆(大紅豆)/ 一層糯米混大米
再依序再鋪一層
最後加入濃糖水, 蒸熟
最上面一層壓碎的棗泥加上北方人最喜歡的蜜餞青紅絲
吃食, 切開一大塊,  又香又糯, 西安人當早餐吃, 五塊人民幣
基本上各地其他城市已經很多有西安小吃
但這項並不普遍
幾乎只留在當地, 若不是這個電視劇, 我們根本忘了, 西安可是十三皇朝的古都
怎麼可能只會吃饅頭 只會吃硬膜 花卷
這麼不惜成本的甑糕, 果真是自古即有 (自己去找維基或百度----)



再看看, 上海八寶飯
梁實秋先生的小故事, 扎扎實實的寫在網上
不僅僅是梁實秋先生
連自家長輩, 鄰居老人家, 都直接表明---
[我有糖尿病, 平時忌口, 就是為了過年來吃一口這個軟熱香糯的八寶飯]
還要大家一起分著吃, 才好吃.

上海八寶飯, 全糯米蒸好拌入豬油與白糖
切記, 扮的份量不能手軟, 
吃上海菜,  又怕糖又怕油乾脆不要吃, 

上海八寶飯就是甜膩才能倒扣時
蜜汁又香又亮流下
鋪底的蜜餞果仁粒粒鑲嵌入飯中

上海師傅因為, 做這道八寶飯心中是不能(塌台型)丟面
若過份遷就食客又少糖有要少油, 還要又油又亮
乾脆不要做
這就是為什麼, 一般飯店的正宗越來越不正宗
老師傅的手藝, 乾脆消失在一般菜單上
只留給"門檻精"老顧客. 
上海八寶飯


很簡單!  老餐廳可是會看這人, 點菜的順序與搭配
摸出這人的經濟水平與教育文化.
並不是點的貴就是懂吃的
也不是自個兒說我是老饕, 別人就不笑話你


例如:老正興的外堂點菜的(爺叔)大爺, 個個是人精,  在客人不會點菜時
適時給客人提個醒, 客人順利點菜使請客的覺得有面子又省錢,
被請客的又吃得舒服.

若點菜請客的一直堅持己見, 又裝懂行
"不求最好, 只求最貴"
硬要冬天吃春天的菜, 
那就由著他去, 反正爺叔長袍馬褂的白袖搭一揮
朝內堂喊聲 [不接領子, 兩相塌皮 ], 

意思是不懂行沒有文化硬充場面
裏頭內廚領班高喊一聲 ---[ 大家曉得啦!! ]
做飯歸作飯, 廚師們早笑作一團
評判這人不是個懂吃的主兒!
實在是個暴發戶"槓頭"  ---Gander 
反而, 即使只點一碗湯麵, 對外堂爺叔客客氣氣地多要
一碟醋. 喝了湯後澆頭蘸醋吃
這種客, 爺叔也對此人畢恭畢敬, 因為
(人自重而人重之, 人必自辱而人辱之)

台灣只剩高雄的老正興, 師傅跟外堂爺叔夠得上硬氣
俗成[懂經爺叔], 真正老克勒. 
一經打聽, 身分居然是海軍上校退役經歷過一江山戰役
因為當食客久了乾脆來跑跑外堂端菜點菜
就算打工當當飯店的[瞭高], 既懂行又有派頭.

所以, 堂客們
自古食物無貴賤, 吃或不吃
它就在哪兒, 不悲 不喜